教育学全文_第37章德育概述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51:01
A+ A- 关灯 听书

第37章 德育概述
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任何现实社会,都不能忽视德育对社会以及对人的影响,当然,对德育本质、功能和目标的认识可能各有各的不同。
认识德育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目标,是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德育基本原理的基础。
一、德育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
一般来说,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德育功能
对德育功能的全面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只看到德育的部分功能,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把学校德育等同于社会政治,忽视了德育其他功能的发挥,从而使学校德育失去了自身的特性。80年代以来,人们才逐步地全面认识德育功能,对德育功能理论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认识德育功能的目的是要求我们把握德育的整体功能,并使之运用到德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注意协调各德育功能的发挥。充分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才能使德育促进社会发展、个体的发展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
(一)社会性功能
德育对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主导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
人们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必然随着社会主导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德育对社会的影响,不独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上,应是遍布社会各方面的,但总是与引起社会变革的主导因素有关。
1.德育具有经济功能。
人们早就已经意识到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但却更多地看到德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特别是经济意识已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人的精神状态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还应包括经济这一要素。
德育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别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二是通过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的作用,影响各种经济决策、经济的运行,从而最后影响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发展。
2.德育具有政治功能。
学校教育产生以后,人们就认识到学校德育对政治的巨大影响力,孔子等教育家都对德育的政治功能有过精辟的论述。正是因为德育具有巨大的政治功能,使得德育深受政治的影响。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1)促进学生政治社会化,形成新的政治关系;(2)传播和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巩固或颠覆一定的政权;(3)使政治机构的人才具有相对应的政治素质;(4)引导一定的政治行动。
3.德育具有文化功能。
德育主要影响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上:(l)维系文化,德育能够使社会继承已有文化,并使之传递下去;(2)变异文化,德育能够改变社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吸收外来文化,使其不断演变、发展。
(二)个体性功能
人们对德育个体性功能的认识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过去,人们更多地强调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认识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人的主体意识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德育的个体性功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一般而言,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德育的育人功能来体现的。主要有如下内容:
1.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
德育通过动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条件,逐步形成个体的品德,使之适应和协调社会的发展。
2.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
德育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还对学生个性品质中的认知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1)德育在影响个体世界、道德观的同时,也在影响个体的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是个体认知的重要条件;(2)德育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信念体系可以强化或抑制个体的认知能力;(3)德育能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提供动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能够帮助人们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需要,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两方面,但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到德育除了对社会、个体起作用外,还对学校教育等方面起作用。
三、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
德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个性品质方面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般包括品德的质量和规格。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德育工作的评价依据。正确认识德育目标,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正确执行德育目标,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目标具有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德育目标的依据
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必须使德育目标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三方面因素。
首先,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及受教育者品德健全发展的需要。其次,德育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教育对象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心理发展水平。最后,德育目标的确立还会受到一定教育思想、哲学观点的影响。
(三)我国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
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是中学的总的德育目标。
关于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我国德育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多种争论。有“三要素说”,即主张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有“四要素说”,即在三要素的内容外还加上个性心理教育;有“五要索说”。这里主要采取“五要素说”。
1.政治教育目标。
主要包括对民族、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以及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通过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热爱自己国家的政权和社会制度,拥护国家的大政方针,努力为国家既定的目标奋斗。
2.道德教育目标。
主要包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目标等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目标,是指通过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信赖人的品德,同情和帮助弱者;以尊重、信任、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并把这一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形成良好习惯。
3.思想教育目标。
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目标是指通过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4.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心理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完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道德能力教育目标。
道德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有关道德实践方面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协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