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文_第14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49:43
A+ A- 关灯 听书

第14章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对培养人的根本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主要有:
(一)50年代教育目的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育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二)80年代及1995年的教育目的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笫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把这段话简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
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90年代末教育目的的新变化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建没有中国特包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可见,培养“四有”公民是对全体国民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国家教委敦办1997年颁布《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索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这是在国家正式发布的文件中开始多次提到中小学教育要培养“公民”。从“劳动者”到“建设人才”再到“公民”,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细微变化正是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的体现。建国50年,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对年轻一代所应具有的素质提出不同的规定与要求,使年轻人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劳动者”是相对于“剥削者”而言的。新中国成立前,广大的工农群众是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的,受教育是统治阶级子女的特权,受教育是为了脱离生产,成为不劳而食的“剥削者”。而社会主义倡导的是民主的、大众的教育,发展全民教育,不仅要使每个人受教育,而且要消灭教育的阶级性,使每个人都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即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培养“劳动者”是很有必要的,以区别于封建的旧教育。
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面临人才奇缺的状况,必然地提出培养各级各类让会主义合格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90年代末,而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又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该如何恰当地来确定我国的教育目的呢?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现代化建没不仅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也包括高度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更要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也要有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及优良的个性。因此,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作为我国总的教育目的是恰当的。
二、现阶段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
(一)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义务教育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它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索质,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义务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和基础性。
首先,义务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强盛国家的奠基工程。而强盛国家的建设靠的是整个民族每一位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发展可能性,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必须在这一时期使少年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获得全面地、充分地、和谐地发展,为走向生活做好准备,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另外,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终身教育的眼光来看,九年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对个人的终身教育而言,是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段。学生的基础越广阔、越牢固,将来发展的后劲就越足。因此,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便增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增强他们自主选择生活道路的能力。
普通中小学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这是基本任务。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必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人不仅有生产的需要,而且有生活的需要;人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而且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原因虽然相当复杂,但从认识上来看,人们对普通中小学要为学生做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打基础这个任务的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普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普通教育的基础越广阔、越牢固.专业教育的成效越大。对青少年儿童来说,过早的专业化,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反对过早专业化。普通中小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普通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普通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还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大计。今天的中小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全国少年儿童都受到中小学教育,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提高全民族素质虽然不完全是普通中小学的任务,但是中小学教育毕竟起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如何,不仅关系到民族索质的高低,而且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标志。
总之,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在现阶段,我国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沿海发达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是普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抑或升学预备教育,是值得研究的。
(二)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
普通中小学教育由哪些部分组成,关系到教育目的,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的素质结构等问题。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这既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的客观要求,也符台全面发展的精神。
1.德育
德育也有人称之为思想品德教育,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敦育。
德育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其他各育的方向;它也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德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时候忽视德育都是不行的。
从我国当前实际来看,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又是防止四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重要措施。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品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首要组成部分。
2.智育。
智育是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与能力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文化科学水平的高低在当代已成为一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智育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问题,也是进行其他各育的基础。历史上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视智育的,进行智育的时间最多。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也证明,智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智育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
3.体育。
体育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体质的增强是提高人的各种活动能力的物质前提。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和幸福地生活等等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休质,还关系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一个民旗体质的强弱,关系到这个民族盛衰,也是这个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体育对他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体育也是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爱好美、追求美,美育是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美育又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和追求美的事物,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美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内容的一个部分,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有促进作用,与德育的关系尤其密切,人们往往将美与善看成是一致的。总之,美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广泛适用于社会各种劳动的基本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劳动技术教育的必要。早在1866年,马克思就把生产技术教育与智育、体育并列为教育的三项基本内容之一。1867年,又再一次强调了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生产技术教育将会在工人的学校内占有适当的位置。当代,生产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就更显示出生产技术教育的重要。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来看,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而且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需要,也就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人才的需要。实施劳动技术教育,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不仅有其独特的功能.而且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促进作用,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尤为密切。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有特别重大的作用。劳动技术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心灵能促手巧,手巧同样能促心灵。劳动技术教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述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能相互取代,缺少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全面的;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教育,统一体现在学生个性发展上。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实际的教育工作,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违背了这个原理,教育是会失败的。
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问题,过去,有些人总是在探讨以哪一个组成部分为主,以为在实际中,只要抓一个主要方面,其他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不正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有过多次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教训。五育并举,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应该是我们的经验总结。当然,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的发展有可能出现某一方面有比较大的欠缺的现象,针对这种倾向着重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这是可以的,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其他方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