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文_第04章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2)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48:43
A+ A- 关灯 听书

第4章 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2)
教育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校园,它常常会辐射到社会之中,对社会当前的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部门是思维敏锐、思想活跃的青年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对社会的各种政治变化常常反映机敏,交流频繁。年轻人又思想单纯,后顾之忧少,因而敢说敢做,常常通过集会、游行、罢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影响时局的发展。早在我国学校教育比较兴盛的东汉,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就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在进退百官、议论朝政等方面享有很大的权威。所谓“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虚枯吹生,自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面辟常出其口,其士议政,可谓近古”。我国著名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及欧美各国1965年前后兴起的校园风暴,也可视为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另二方面,现代高等学校一般都拥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能,而且其科研越来越关注国计民生,越来越重视政策研究。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大学看成是政府重要的咨询机构,加强了对影响政策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规划和支助,并聘请学有专长的学者作为政策部门的顾问。这样,教育部门就渐渐成了社会思潮的重要策源地,因而也就成了一种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新兴的社会力量。
(三)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反作用
教育还能反作用于社会意识形式。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1.对社会意识形式的选择作用。
教育可以实现对社会意识形式的选择。这种选择既包含了保存,又包含了整理,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制之中。哪些社会意识形式必须教给学生,教给哪些学生,什么时候教,教到什么程度,以何种方式教,等等,都是教育可以发言的地方。教育部门在对社会意识形式进行选择的时候,主要考虑这样一些因素:社会生产、生活及文化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儿童身心的特征等等。教育首先要力求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注意教育及儿童自身的特点,不可贪多图快,也不可强求一致。
2.对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作用。
教育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反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它的传播功能上。最初,教育对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主要还只是一种面对面、一对一的借助于口头语言的传递。随着文字的出现、学术下嫁的加剧和教学组织水平的提高,教育传播可以在集体的水平上进行,并且可以借助于书本间接地进行。今天,由于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已在一个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上进行。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都可以借助教育进行相互交流,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复制也成了可能。
3.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作用。
教育还能发展社会意识形式。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启发,非常容易激起思想的火花。而且,教育通过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可以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后续发展提供后备军。此外,由于现代高等学校常常还是社会的研究中心,各个学科、各种学术团体、各个学术流派、各个学术阵地,都参与着社会意识形式的创造,使得教育在发展社会意识形式的过程中的作用就更为突出了。
三、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早在2000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了“庶”、“富”、“教”的治国三策略。《学记》也认识到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是,这些思想当时都难以贯彻落实。因为在封建统治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教育是人类摆脱愚昧与野蛮的一种社会实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背离封建统治的倾向。封建统治越是走向没落,它与教育的冲突也就越激烈,对教育的禁锢与钳制也就越多。因此,尽管即使在西欧黑暗的中世纪,统治阶级也非常重视教育,但对教育的这种重视越多,教育自身就越萎缩。所以,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重视是一回事,教育的社会地位又是另一回事。统治阶级一方面希望借助教育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又希望限制教育的发展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相当有限。
现代教育走出了古代教育的这种困境。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教育也完成了由依附于宗教和政治到相对独立、由阶级和等级地位的象征到社会发展的基础的两种转变;在教育史上,也在一般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教育不再扮演追随者的角色,而是变成了先行者,在社会中居于一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正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少国家的总统,也乐意声称自己是“教育总统”。这一切,都清楚地反映了教育地位的这种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一)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教育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搞好了可以搞活全局。以我国为例,在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我国现在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因为人才紧缺,导致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引进的技术设备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经营管理技术严重滞后、各项改革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我们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人才兴旺,竟成了一个国家各项事业昌盛发达的标志。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依赖于教育。正是知识和人才的极端重要性,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能对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远景带来深刻的影响。教育的周期长,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明天的科学技术、明天的社会意识和制度。这代人的教育,主要影响到十几年后社会的发展。而且,人才作用的发挥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走入社会的学生,他一辈子都在为社会进步添砖加瓦。他所用到的知识,与在学校中打下的基础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稍一疏忽或放松,就会对我们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现代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其他社会领域的全面进步具有决定性影响。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制度文明,都有赖于教育的进步。我国通常所讲的四个现代化,主要涉及社会的物质层面。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科学技术是关键。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推广与应用,又有赖于科技人才的培养。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与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的关系更简明。精神文明建设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教育既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而且,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教育培养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后继人才,更是教育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手段。此外,现代教育对一个社会制度文明的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可以传播民主理念,启发个人自觉,培养参政能力,还具有创造民主空气,提供实践空间的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学校是社会民主政治的策源地。
今天,有人对教育先行提出了疑问,认为教育先行违背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理。这实际上牵涉到对教育先行如何理解,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理解的问题。反对教育先行的人,有的把教育先行理解成人们对高学历的疯狂追求,有的把教育先行理解成一种劳民伤财的教育经费的无度增加。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则理解成教育与社会发展水平的绝对一致。这不仅误解了教育先行,也误解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理。教育先行在一定情况下(尤其是教育落后的情况下),当然要求使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或政府开支增长速度。但也不排斥在教育超前的前提下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或政府开支增长速度的情况。不过,教育先行主要不是规模或投资先行的问题。在规模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教育观念先行一步,未雨绸缪,也能使整个教育系统在社会发展中领先一步,甚至步步领先。相反,投资先行而观念落后,只能浪费社会的教育资源,拖住整个社会发展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