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文_第44章德育的方法(2)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51:36
A+ A- 关灯 听书

第44章 德育的方法(2)
陶冶是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我国西汉时的教育家董仲舒曾说,人之所以“或位或鄙,陶冶而成之”。意思是说,为人高尚还是鄙俗都是陶冶的结果。可见古人对陶冶的作用评价很高。我们认为,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大的影响作用。但陶冶教育的环境不同于一般的环境。一般的环境起一种自发的影响作用,而陶冶教育的环境是教育者为培养、教育年轻一代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的环境,是由教育者控制的,它给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陶冶教育的情境,一般是指教育者创设的物质环境(如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校容、美化的设施等)和精神文化环境(如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力量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受到熏陶,得到感染,逐渐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发挥陶冶的作用,必须重视校容的美化,环境的净化,注意优良校风、班风的建设,使学生生活在优美、舒适、整洁、安静的环境中,活动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奋发的气氛之中。教育者应该以真诚的师爱和高尚的情操去关怀学生、影响学生。同时要借助艺术的力量,利用文学、诗歌、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艺术形式去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六、指导自我修养
指导自我修养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越大。而德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自主自律、不断自我完善的人。故德育不能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很重视修养。孔子提倡君子要注意“内自省”、“内自讼”,曾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主张“自反”、“自强”;苟子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们都重视通过坚持反省、修养来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是我国德育的一份重要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指导自我修养的具体方法有: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评价等。
学习这是为提高思想而进行的学习。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主要有赖于学习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道德经验,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所以,要注意指导学生善于通过学习吸收思想营养来提高自己。
座右铭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品德中的弱点或所确定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置于桌上,或贴于室内,用以自警、自律、自励,使自己获得教益。这是修养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抓住个人的主要问题,经常反省,长期坚持,以达到品德的真正提高。
立志立定人生志向,树立远大理想,使之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这既是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学生的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立志,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结合自己的条件、特点设计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勉励和督促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自我评价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把已经掌握的修养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改进和提高自己。
七、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促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是激励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鼓励学生不断上进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品德评价方式有表扬、奖励、批评与处分。
(一)把握好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标准
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这里不评“三好”学生
在北京有一所名叫BISS的国际学校,来自30多个国家的130多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学校总监是一位有多年国际学校管理经验的新加坡人,个头不高,看上去精明干练。下面是新华社记者与这位总监的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们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好坏吗?”
“不,”回答很果断,“考试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除了成绩,更重要的,老师还写详细的评语。”
记者又问:“那么对你们来说,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个非常普通而简单的问题,没想到总监竟然感到奇怪。他看着记者追问的目光,半天才说出一句:“我们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
“从来不评好学生、三好学生什么的?”这回,轮到记者大惑不解了。因为在中国人的脑子里,清楚地知道三好学生的重要。三好学生不仅可以优先升学,而且还是评判老师、学校好坏的一个标准。
“从来不评。”总监好像转过弯来了,“学生不是学习好就好或者打球好就好,这样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品德、人格,包括很多方面,有的这方面好,有的那方面好;今天他这件事好,明天她那件事好,怎么能断言谁就是好学生,谁就是坏学生呢?”
记者:“学习成绩不好总算缺点吧?”
“不。”回答又是很果断,“有的孩子英语成绩不太好,可他进校的时候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作了很大努力,有了很大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而叫优点。”“那么,班里有班长吗?”记者又想起了好学生的另一个标志,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臂膀上挂着几道杠的。
“班长是什么?”总监先生又搞不懂了。
“就是学生头,帮老师收收作业什么的。”记者抢着回答,“就是学生自己选的小干部,有时帮助组织些班级活动。”
“从来没有。”他终于听明白了,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没有小干部。如果需要的话,每个孩子都会帮助老师的。我们为低年级班级配备了助理老师,协助老师做些教具的准备工作。”总监介绍了助理老师的情况,可这根本不是一码事。
记者原本想问如何惩罚坏孩子,现在人家不分好坏,只好改口:“如果有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经过鼓励和帮助,现在我们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刚进校的时候有。学校培养他们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老师像他们的大姐姐、大哥哥、爸爸、妈妈一样。因此他们都很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离开学校两天,他们都会想老师想学校的。我的孩子从新加坡到这里读书,上二年级,他爱他的澳大利亚老师,甚至从此爱吃澳洲牛排。”
回答完全出乎这位新华社记者的意料:没有批评,也没有施加压力,更没有让学生知道学习不好将来没有出路之类,反而说全是一个“爱”字,这样的回答总是让人有些隔靴搔痒不过瘾的感觉。记者于是又刨根问底:“如果有的学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怎么办?”
总监先生仍旧是不慌不忙地回答:“老师会找他谈话,从鼓励入手,比如师生间可达成协议,给几次机会,或许老师会问:‘你是怎么答应我的?’另外老师和家长也会很好的合作……最后问题都会解决的。”
“那你们没有调皮捣蛋的孩子?”记者特别想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坏孩子,如果有,是什么样的?
“没有捣蛋的,有顽皮的。”看来总监先生是始终和他的学生坐在一条板凳上。记者并不满足,非打破沙锅不可了:“什么是顽皮呢?”
“比如有一次我们带他们去一个游泳馆游泳,一个孩子当着管理人员的面说:‘这是我到过的游泳馆中最差的一个。’我们给他讲了道理,这是不尊重别人,怎么能当着人家的面这样说话呢?后来这个孩子向管理人员道了歉。”
我们的记者终于抓住了一个“坏典型”,可是,像这种不尊重人的错,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