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文_第26章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50:34
A+ A- 关灯 听书

第26章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后勤职工的所有工作都是为教学提供服务的。教学活动构成的要素一般有课程与教材、教师与学生及其活动。教育学中独立研究教学活动的理论叫教学论。本章讨论的问题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物质技术手段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育目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具有双边互动性质的教育活动。一般认为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品德和美感,最后以完善人格为其依归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来展开的。
教学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与教育通用,狭义的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教学只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是学校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任何教学活动都有教育性且服从于教育,学校教育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但教育除教学之外还有诸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
教学与智育之间也不可混同。两个概念是一交叉关系,即教学既是智育的实施途径,又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各育的途径,而智育作为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还有课外活动等其他教育活动的配合。
教学活动作为师生间特殊的交往活动,不能将教学仅仅理解为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学生内在潜力展开的过程,而是师生间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统一地发展,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深入地了解学生,因学生的影响而发展自己的人格,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的含义。
二、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是把社会与个人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是向年轻一代传递文化遗产的有效形式。要将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的精华尽快地、有效地传递给新一代,其有效方式只能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学这种认识活动具有简约性,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类知识精心挑选并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安排的认知活动。认知的对象是系统的间接知识,并且又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学这种教育活动大大不同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它能使新一代更有效、更简捷地将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教学才使人类社会得以加速发展。
(二)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学能够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经验的局限,可使个体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进行的。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这里既包括通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各种能力,又包括培养一定社会需求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形成有利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这只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但不是惟一方式,还要配和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学的任务
对教学任务的认识必须全面而客观。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仅是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这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全面担负起教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任务。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完美人格而努力。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教学中智育的任务。掌握知识是最为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但不能片面认为这是惟一的工作。符合规律的知识教学是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础。所谓基础知识就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原理公式、定律等基本知识结构。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迁移才有了可能。基本技能是基础知识的活化,是将知识从静态向动态转化,也是加深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必经阶段。
智力、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双基”教学的目的,又是进一步掌握更深知识的前提条件。所谓智力,就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一般认为思维能力在智力系统中居核心地位。而各种能力的培养又以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创造才能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求知欲、进取心、创造精神及顽强意志和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决心的体现。此外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今天,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能力及学习的欲望也是极为重要的。知识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终身学习的经济。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具有教育性决定了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的。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知识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是有效的德育方式。因为寓做人的道理于系统的理性知识与基本事实里,将更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认识的提高,这往往比单纯记忆与简单灌输更为有效得多。现代社会要求道德教育更应建立在理性的科学知识和基于人性的认识基础上,使下一代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培养一个人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情趣的高低往往也是一个人德性高低的表现。教学除了介绍专门的美学基础知识外更应注重知识美、生活美的教育。让学生懂得美,发现美,能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学生体力的发展包括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增强学生体质两方面。不能认为学生的体质完全是天生的,从而不重视后天的发展;也不能认为体力只是体育课教学的任务,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发育成长。因此其他文化课的教学也一样存在必须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的任务,比如教学时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注意学生的坐姿及室内光线等。
总而言之,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地落实,形成学生和谐的人格。各方面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个人人格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