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文_第11章教师的职业素养(1)

发布时间: 2020-10-05 06:49:31
A+ A- 关灯 听书

第11章 教师的职业素养(1)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应当按照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教师的政治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培养新一代人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为国出力、分忧;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的思想素养。
二、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主要是对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不断认识的问题,它对当前的教育工作实践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师应该对教育的目的、任务、作用等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育人是科学的,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应该重新考虑怎样看待与评价学生是客观的,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以整个人格在教育学生,人们历来重视教师的道德威信,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更具特殊性。1991年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对事业,无私奉献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心甘情愿地甘当“人梯”、“蜡烛”、“铺路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艰苦性,就决定了对于教师与教育劳动的关系,以及教师在教育劳动中的行为,仅仅依靠经济手段、立法措施、行政规定来调节,是难于完全保证教育效果的。因此,要求广大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既是一个道德信念也是人民教师崇高的美德。它是以美好的社会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基础,也是实现其他道德准则的前提。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要求教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人民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安心于教育岗位。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二)对学生,真诚热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爱学生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爱应该是公正、适度的,要把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淡、蔑视和缺乏谅解,将会堵塞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直接导致各种不良后果,并可能在学生心中滋生抗拒倾向。
教师热爱学生要全面关心学生,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有力求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健康,帮助他们抵制各种思想病毒的侵蚀。教师对学生的爱属于每一个学生。教师不以个人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状况的优劣为转移。只有这样,他才能激发每一个学生,包括那些“无可救药”的学生的上进愿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三)对自己,严格要求
教师不仅言传自己的知识,而且身教做人的品质,因此要时时处处给学生作出表率,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既是教师形成威信的必要条件,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师的标准,不断完善自我,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对工作,精益求精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永远是好学者,要学而不厌,刻苦钻研业务,向书本学习,向实际学习,向其他教师学习,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对同志,团结协作
正确处理教师之间和教师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师道德规范的重要方面。教育学生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学校内部的所有教职工应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等陋习。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所取得的,学生的成长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集体的共同努力,教育任务就无法完成。为此,教师间必须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形成教育影响的合力。
四、教师的业务素养
(一)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知识结构的特点应是:
1.文化基础知识要广博。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哲学知识、文史知识和。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普通知识,它是教师修养、治学和教学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还需要懂得一定的美学和体育等方面的一般知识。
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才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发展学生的智慧。正在成长的一代求知欲强,信息渠道广,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如果教师不具备广泛的文化修养,就难以完成任务。任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能限于在某一专业领域,他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方面的、立体的。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所见所闻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领域,这就对教师的文化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像海绵一样不断从各方面吸取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以适应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需要。
2.专业知识要精深。
合格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深入掌握它们的重点、难点,对教材的体系、来龙去脉,它的历史、现状、发展以及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详细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只有教师的知识比教学大纲有更宽的范围和更深的深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投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中遇到的困难上,而不是只集中在所讲授的知识本身,才能做到把握全局,唤起兴趣,使教学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诉之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3.教育理论知识要精通。
教师要掌握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和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艺术。教育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只有了解教育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并能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教育艺术,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能力素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进行有效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进行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素养好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等方面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与措施。
2.深刻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